关于网络信息的认定,主要涉及网络信息犯罪的标准和法律后果。以下是综合法律条文和权威信息的总结:
### 一、网络信息犯罪的主要认定标准
**行为主体与主观故意**
行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能力,明知其行为可能危害信息网络安全或导致特定危害结果(如传播违法信息、侵犯隐私等),仍实施该行为。
**行为方式与技术支持**
包括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,且情节严重。
**危害后果**
需造成实际损害或潜在威胁,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、传播虚假信息导致严重后果等。
### 二、具体犯罪情形与法律后果
**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**
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合法收集的个人信息,或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。
**信息网络诽谤罪**
通过信息网络发布诽谤信息,被点击/浏览5000次以上、转发500次以上,或造成严重后果(如精神失常、自杀等)。
**网络犯罪的其他情形**
包括非法侵入信息系统、制作传播病毒、发布违法广告等,具体量刑需结合情节认定。
### 三、法律后果
- **刑事责任** :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,情节严重的网络犯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罚金;单位犯罪则对单位判处罚金。
- **其他法律后果** :可能涉及民事诉讼(如赔偿损失)、行政责任(如罚款、吊销资质)等。
### 四、认定程序与职业要求
- **职业技能认定** :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职业需通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等级证书,以规范信息审核工作。
建议在具体案件中,结合行为主体、手段、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,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